河源國家高新區位于市區南邊,距市中心10公里,2003年6月掛牌運作,2015年2月升級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家國家級高新區,先后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、中國電子信息行業首批重點推介產業園區、全國“十大最具發展潛力開發區”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、國家信息終端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、省手機生產基地、省手機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、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和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、省首批示范性產業轉移園、省“五星級服務園區”、省首批特色產業園、省產業轉移園“十大重點園區”、省節水型標桿園區等稱號。
2022年,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43.9億元,規上工業增加值140.1億元,外貿進出口74.7億元人民幣,分別占全市總量三分之一。全年引進超億元項目35個,其中超10億元項目4個,新動工項目31個,新投產項目26個;21家企業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占全市44.6%;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存量116家,占全市三分之一。 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接壤,距廣州、深圳、東莞150公里左右,京九鐵路、廣梅汕鐵路、粵贛高速、廣河高速、汕湛高速(河紫段)、河惠莞高速、大廣高速(連平段)、205國道等傍區而過,距贛深高鐵河源東站約10分鐘車程,已融入粵港澳大灣區“一小時經濟生活圈”。
截至目前,我區內累計落戶企業約480家,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41家,形成了電子信息、食品飲料與水經濟、機械與模具三大產業集群,大數據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。

2022年,電子信息、食品飲料與水經濟、機械與模具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449.5億元,占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82.6%;其中電子信息產業368.5億元,食品飲料與水經濟產業44.3億元,機械與模具產業36.7億元。

截至2022年,我區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6家,占全市33.3%;科技型中心企業150家,占全市40.3%;當年授權專利890件,其中授權發明專利51件,占全市30.7%,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39件。目前有河源市創業孵化基地、河源高新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、河源廣工大眾創空間、河源興河眾創空間、國家通訊終端檢測中心等5家“國字號”,有深河金地創谷、創智產業園、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3個重大創新基地,還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家,工程技術中心72家(其中省級38家,市級34家),企業技術中心38家(其中省級2家,市級36家),創新創業氛圍濃厚,2022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99位,較2016年首次參評排名提升了42位,近6年全省國家級高新區中排名進位幅度最大。

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最優營商環境,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更優的創業環境。
行政審批方面,河源國家高新區承接了下放的市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204項,建成升級版的“政務服務中心”,搭建了全市首個企業供需平臺,推行“容缺+承諾制信任”審批,行政審批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,工程建設項目全程網上驗收。
企業服務方面,出臺了加快創新驅動發展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、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十條措施、扶持大型骨干企業發展、支持股改、大力推動支柱企業梯度培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,開發了企業訴求平臺微信小程序,成立了項目落戶動工、竣工投產、在產企業服務三個專班,每周一召開項目督辦會商會議,全方位為企業解決發展瓶頸難題。
招才引智方面,加快構筑人才引進、培育、激勵、服務“四位一體”工作體系,打造人才集聚高地,出臺創新驅動發展、人才優先發展以及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扶持政策“黃金二十三條”等人才政策,每年投入資金超5000萬元,從學歷提升、職級晉升、購房補貼、高管乘坐高鐵車票報銷等方面加大培育和服務力度,給予不同層次人才相應的平臺和精神、物質獎勵,約95%企業和80%的高層次和高級技術人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。
5、生活環境好

生活環境方面,堅持科學有序、適度超前,努力打造宜業宜居高質量產業家園,學校、醫院、文化娛樂、體育休閑、交通、商業、金融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。持續增加幼兒園、中小學學位,公立九年一貫制,區實驗學校教學質量位列源城前茅,可提供優質學位;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坐落園區,與市人民醫院共享醫療資源,可提供優質醫療服務;中央活力區加快建設,商務會議中心、鄰里中心均已建成投入使用,體育綜合體、圖書館等加快建設,打造了高人氣、高顏值的濱水公園、江灘公園、白鷺島公園,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提升,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。
河源國家高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、市工作安排,強化“主人翁”精神,振奮干事創業精氣神,勇擔使命、鉚足干勁、奮勇爭先,全力推動園區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,加快打造千億級國家高新區和幸福園區,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作出高新區新的貢獻。